一、前言
台北時間4月3日上午,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7.2大地震;公布震級規模的台灣氣象署表示,震央所在的花蓮縣,最大震度6強。而接著美國東北部4月5日上午發生地震,據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初步估計,達芮氏規模4.8;震央在紐澤西州「黎巴嫩」(Lebanon)附近,分別距紐約市以西約72.4公里、距費城以北約80.5公里;在這「震撼」消息的討論下,筆者認為地震教育是重要的且可以提高學生們對地震危害和風險的意識。筆者任教於臺北巿私立中山國民小學,在任教前旅居美國多年,親身經歷了Northridge earthquake發生於太平洋時區1994年1月17日凌晨的6.7地震,當時筆者就住在震央的聖費爾南多谷地區的洛杉磯郡的北嶺(Northridge)。近年身處臺灣,有感地震頻繁,臺灣亦處於地震帶,不定期的防災演練的確對學生的心理安定有正面成效。此篇文為觀察筆記,敘述台灣與美國在地震教育下的多樣性。
圖1
花蓮4月3日發生7.2強震,規模是繼25年前921大地震後最強的一次
註:聯合報
圖2
美國4月5日上午發生規模4.8地震,震央位於紐澤西州,超過4200萬人都能感受到搖晃
Note. New York Post
Photo: NYC and tri-state rocked by biggest area earthquake since 1884, sending terrified residents into the streets. (2024, April 5). In New York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s://nypost.com/2024/04/05/us-news/earthquake-rocks-nyc-tri-state-area/
二、震動中的學習:地震預警系統與教育
對於居住在美國西岸,包括加州、奧勒岡州和華盛頓州的遊客和居民,美國地質調查所、州政府和大學合作協調營運和管理ShakeAlert地震預警(EEW)系統(Given et al., 2018; Given et al., 2014),截至2021年5月,通過無線設備進行公共警報測試,ShakeAlert已經在這三個州全部實施。公眾對地震危害以及在感受到震動或收到ShakeAlert提醒時該採取行動的認識對於這個系統的成功至關重要,如同對於任何其他警報系統一樣 (Kelman & Glantz, 2014);ShakeAlert系統僅提供幾秒鐘的警告時間,因此人們在收到消息之前了解應該採取的防護措施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說,地震預警系統只能提醒我們,真正重要的仍是地震發生後的應對與發生前的準備(McBride et al., 2020)。
綜合文獻、ShakeAlert相關之研究,與筆者在美國的觀察,地震防災演練在教育現場是重要的;在演練中,防備(Preparedness)定義為個人的行動,以及對緊急情況的反應和恢復有所幫助的心態;防災意識(Awareness)是指一個人對特定主題(如地震和緊急情況防備)的了解。減災(Mitigation)旨在最小化災害事件的不利影響,預防通過採取措施避免現有和新的災害風險(Sumy et al., 2022)。美國教育環境中的地震演練,可分為以下討論:
1. K-12中的防災演練和挑戰
K-12在美國是指從幼稚園到高中的一系列教育階段,其中包括了13年的學習,從幼稚園(K)開始,一直到12年級(12),即高中畢業年級。K-12教育是指從幼稚園(K)到高中(12)的整個學校階段,通常學校規模是數百名學童,而校方會定期進行不同類型的演習和訓練(例如地震、火災、校園槍擊等),公立學校受學區政策以及州政策和法規的指導,而私立學校則可能不受強制演練規定。基本上學校都必須在學年內至少進行2次地震演習,分別在十月份與四月份進行。除了緊急演習之外,每個學校都備有基本緊急用品的補給,以及雙向無線電,讓正常通訊方式無法使用時,能在緊急情況下溝通,許多學校還在校園內或附近儲備了額外的飲用水和急救用品。
2. 高等教育(Colleges/Universities)
大學(Universities)通常規模較大,提供更廣泛的學術課程和豐富的學生生活,而學院(Colleges)則較小,可能專注於特定領域或職業培訓。兩者的學生人數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擁有大面積和大量學生的學校可能會使防災演練和訓練難以進行。作為成年人,大學生可以選擇是否參加校園內的演習和訓練。此外,通常由個別教授決定是否參加,這可能會導致參與不穩定(participation spotty)。雖然州立大學要遵守州法規定的地震、消防或疏散演習要求,但因為大學並非以班級為單位,可能會使演習和訓練的組織和集合變得困難。舉例來說,奧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於2023年10月19日星期四參加每年一度的奧勒岡州大地震應變演習,但是採取建議的形式鼓勵學生和員工在下午參加地震安全演習(Tate, 2023)。
圖3
奧勒岡大學吉祥物——奧勒岡鴨(The Oregon Duck)也一起參加大學地震防災演練
Note. Around the O
Photo: October earthquake drill is a dry run for ‘The Big One’. (2023, October 12). In Around the O. Retrieved from https://around.uoregon.edu/content/october-earthquake-drill-dry-run-big-one
奧勒岡大學通過系統發送演習即將開始的通知,此通知透過電子郵件發送給所有學生和員工,以及所有註冊接收通知的人。此活動旨在促進地震應變能力,對於奧勒岡州來說這是一個重要議題,因為它們面臨定期較小規模的地震威脅,地震可能隨時發生,幾乎無所不在,而這類事件中大多數受傷是由墜落或飛行的物體引起的;在地震防災中,大學端主動承擔並鼓勵全校師生參與,實為負起社會與社區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最佳示範。
3. 自由選擇學習環境(Free-Choice Learning Environments)
自由選擇學習簡單來說就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理論,不論是在哪裡學(Where)、在什麼時候學(When)、為什麼學 (Why)、跟誰學 (Who) 以及如何學 (How),都是由學習者自己決定。自由選擇學習是一種終身學習的策略,在Falk和Dierking(2010)的論文《The 95 percent solution》中指出,人類一生中只有5%的時間是在學校這種正規教育(Formal Education)環境中學習;相反地,有95%的時間是在非正規教育(Informal Education)環境下進行學習。這種非正規教育發生在水族館、動物園、網絡遊戲、電視、自然歷史博物館、學習中心、國家公園以及參與公民科學等各種場所。
這些自由選擇學習環境,在美國地震防災演練的脈絡中,選擇在營業時間進行演習和訓練計劃時面臨獨特的挑戰,因為訪客的能力與英語能力皆不一樣,地震演練(或甚至真正發生時的警報通知)透過廣播系統若只以英語播放,會因為文化、語言等因素造成不同預期的演練效果。這些自由選擇學習環境應考慮張貼多語言標牌和訊息圖表,提示和描述在整個設施中的演練行動,以及在訪客進入時告知他們,當天特定時間有安排測試或演習,同時確保他們的參與是自願的 (Sumy et al., 2022)。
圖4
博物館與藝術合作的地震教育展示,以美國明尼蘇達科學博物館為例
(a) Seismofon是由藝術家Gerhard Trimpin創造的,將地震活動轉換為旋律聲音,由三個木琴部分組成,由150個水平金屬管組成,當受到撞擊時發出獨特的聲音。Seismofon展品懸掛在明尼蘇達科學博物館的中庭天花板上。 如(b)所示,遊客可以從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全國地震系統綜合地震目錄中(https://earthquake.usgs.gov/data/comcat/)選擇過去一周的地震。 (c) 遊客可以選擇最大或最小的震級、距離博物館最近和最遠的地震,最深或最淺的地震,或隨機選擇一個地震,Seismofon接著透過播放聲音的音量和持續時間來模擬地震的規模,其播放的地震音樂是根據地震發生的地區和文化特定的曲調。照片取自明尼蘇達科學博物館——以實踐性的科學教育方式而聞名的博物館。
Note. Sumy, D. F., Jenkins, M. R., McBride, S. K., & De Groot, R.-M. (2022). Typology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 displays in free-choice learning environments, to inform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73, 102802. (https://doi.org/10.1016/j.ijdrr.2022.102802).
回到ShakeAlert與其他地震預警(EEW)系統的應用,Lord 與 Blankenberg (2016)與Sumy等學者(2022)的研究顯示,自由選擇學習環境在地震防災演練上,扮演不僅僅是知識性的展示,還包括活動、演練或科學講座等方式來傳達地震應急訊息的教育功能。教育框架下,地震和災害教育並沒有一勞永逸的施行方法,但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借鏡美國將博物館與其他自由選擇學習環境納入防災演練的教育訓練中,我們可以看到它在社會與社區中的教育「軟實力(soft power)」。
三、地震知識再探:反思我們的教育模式
在臺灣目前以「核心素養」、「雙語教育」的課程教學連貫與統整為主軸,培養帶得走的能力,課程設計漸漸雙語並行。筆者於4月3日強震前,曾針對頻繁的有感地震與配合學校的防災演練,在課堂上播放英語兒童版的地震宣導影片,並分享跨國防震、防災演習,藉此例子與學童討論在各地各有不同的天災,應同理他人,互相幫忙。
此次地震發生時間正值在校時間,學童在最短時間內依照平時的防震演練,並循地震演練程序完成疏散。學童彷彿經歷一個更「真實」的地震演練,並同時完成了當天原本安排好的兒童節慶祝活動。平日的地震演練,在學校熟悉的環境,有效率完成任務。教室因強震而受損之處,總務處也在最快時間內修復;然而保持安定從容的避難疏散方法,希望是學童帶得走的一種能力,無論是發生在何時、何處,有無師長或家長陪伴,都可以安然度過,將地震損傷至最低。然地震前,小學課堂教育影片呈現的地震時間、地點和演練情況,可能會與實際發生差異甚大,筆者鼓勵學童回家與家長討論家庭的防震計畫及避難疏散路線,在隔週上課與學童討論。這樣的小任務不僅讓學童與家人共同制定出更切實可行的防災計畫,也促進了家庭間的溝通與合作;此外,過程中學童也能夠體會到自由選擇學習的重要性,在自由選擇學習的框架下,不僅能夠獲得實際的生活技能,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地探索和學習。
備註
此文章由曾維真撰寫,回顧地震教育與結合自身美國生活、教育的經驗,而後由彭聖翔校稿與補充實例和學術文獻。
參考資料
Falk, J. H., & Dierking, L. D. (2010). The 95 percent solution. American Scientist, 98(6), 486–493. 10.1511/2010.87.486
Given, D., Allen, R. M., Baltay, A. S., Bodin, P., Cochran, E. S., Creager, K., de Groot, R. M., Gee, L. S., Hauksson, E., Heaton, T. H., Hellweg, M., Murray, J. R., Thomas, V. I., Toomey, D., & Yelin, T. S. (2018). Revised technical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the ShakeAlert system—A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the West Coast of the United States. US Geological Survey.
Given, D. D., Cochran, E. S., Heaton, T., Hauksson, E., Allen, R., Hellweg, P., Vidale, J., & Bodin, P. (2014). Technical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the ShakeAlert production system: A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the west coast of the United States. US Geological Survey. https://pubs.usgs.gov/publication/ofr20141097
Kelman, I., & Glantz, M. H. (2014). Early Warning Systems Defined. In A. Singh & Z. Zommers (Eds.), Reducing Disaster: Early Warning Systems For Climate Change (pp. 89–108). Springer Netherlands. https://doi.org/10.1007/978-94-017-8598-3_5
Lord, G. D., & Blankenberg, N. (2016). Cities, museums and soft power. Rowman & Littlefield.
McBride, S. K., Bostrom, A., Sutton, J., De Groot, R. M., Baltay, A. S., Terbush, B., Bodin, P., Dixon, M., Holland, E., Arba, R., Laustsen, P., Liu, S., & Vinci, M. (2020). Developing post-alert messaging for ShakeAlert, the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the West Coas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50, 101713. https://doi.org/10.1016/j.ijdrr.2020.101713
Sumy, D. F., Jenkins, M. R., McBride, S. K., & De Groot, R.-M. (2022). Typology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 displays in free-choice learning environments, to inform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73, 102802. https://doi.org/10.1016/j.ijdrr.2022.102802
若需引用此文章內容,請使用下列APA 7格式
曾維真、彭聖翔(2024年5月15日)。震撼教育!台灣與美國地震教育的觀察筆記。教育新知國際串聯。https://www.gel-net.com/post/202405-04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