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TPCK框架於國小五年級自然科〈星星的世界〉單元之平板教學應用
- 魏俊陽

- 3月28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4月30日
圖1
學生在教室內使用平板操作觀星軟體體驗星空

註:作者提供
圖2
利用平板查詢星星資訊,完成教師交付任務

註:作者提供
前言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數位工具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核心元素之一,尤其是在學習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數位化教學不僅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方式,也挑戰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在此背景下,TP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科技教學學科知識)模式為教師提供了一種綜合性框架,讓他們能夠有效整合科技、教學方法和學科知識,促進學生的學習(Mishra & Koehler, 2006; Koehler & Mishra, 2009)。本文以國小五年級自然科「星星的世界」這一單元為例,探討如何運用平板教學,並結合TPCK框架,開創數位賦能的學習新篇章。
一、TPCK模式的基本概念
1986年,Shulman提出「教學內容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的概念,他認為有效教學除了教師能精熟教學目標與學科內容之外,也要了解學生特性、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且能把教學情境等相關背景融入在教師教學之中(Shulman,1986)。
2006年,Mishra和 Koehler 提出資訊科技和網際網路這兩項對現代教育的影響與衝擊,以PCK當成基礎,提出「科技教學內容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簡稱TPACK)的概念,強調科技融入教學知識與學科內容之重要(Mishra & Koehler,2006)。
Mishra 和Koehler將TPACK的三大基礎知識「教學知識」(pedagogical knowledge,簡稱 PK)、「內容知識」(content knowledge, 簡稱 CK)以及「科技知識」(technological knowledge,簡稱 TK),兩兩交集,形成「教學內容知識」(PCK)、「科技內容知識」(TCK)與「科技教學知識」(TPK)三種知識型態,而這三種知識形態的交集即是「科技教學內容知識」(TPACK)。
Mishra和Koehler強調雖然要從分析的角度來呈現這些知識領域,但 TPACK應是一種整合的知識能力,不宜把其作個別的知識領域區分。以下簡要說明上述提及之知識定義。
(一) 科技知識(TK):指教師對於各種數位工具的了解與使用能力。隨著數位工具不斷創新,教師需要掌握如何利用這些工具來支持學習活動(Hung & Hwang, 2018)。
(二) 教學法知識(PK):指教師對不同教學策略的理解和運用,包括如何設計課程、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以及如何管理課堂活動(Shulman, 1986)。
(三) 學科知識(CK):指教師對所教學科內容的深入理解,這是設計有效課程和指導學生學習的基礎(教育部,2018)。
二、〈星星的世界〉單元的教學內容與目標
〈星星的世界〉是國小五年級自然科中的一個單元,主要介紹與星星有關的天文現象。這一單元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理解以下幾個概念:
(一) 星星的基本知識:星星是什麼,它們如何發光、如何形成,並且了解不同星座的基本概念。
(二) 天文觀察技巧:學生學會如何觀察星星和星座,理解天文現象的基本原理。
(三) 星星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包括星星在歷史、文化中的意義,以及人們如何利用星星進行導航。
這一單元的學習內容本身具有高度的視覺性和互動性,特別是學生需要了解星星的運行規律及其在夜空中的變化,這些概念往往抽象且難以在教室中直觀地展示。因此,結合數位工具,尤其是平板教學,能夠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抽象的天文知識。
三、如何運用TPCK框架融入平板教學
在〈星星的世界〉單元中,教師可以運用TPCK框架設計數位化學習活動,將科技、教學法和學科知識有效結合,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以下將通過具體的教學例子,展示如何將平板教學融入課堂。
(一) 整合科技與學科知識:利用星空模擬應用程式進行學習
教師可以使用平板上的星空模擬應用程式(如Star Walk、SkyView等),幫助學生探索夜空中的星星和星座。這些應用程式能夠提供即時的星空圖,學生只需將平板對準天空,便可看到當前位置上可見的星星和星座,並了解它們的運行規律。
(二) 運用教學法知識設計翻轉課堂活動
為了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並更深入理解星星的世界,教師可以採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學生可利用平板觀看由教師製作的天文學習影片,影片內容涵蓋星星的形成過程、星座的由來等,並附有互動問題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思考。教師並可設計影片相關問題,利用網路互動軟體進行測驗,如Kahoot、Quizizz等,以增進學生回答問題的動機與興趣。
(三) 創建協作學習環境:利用平板進行小組討論
教師可以利用平板上的協作平台(如Google Classroom或Padlet),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在小組活動中,學生可以使用平板進行資料收集、互相討論並共同創作有關星星的報告或展示。
四、TPCK框架在平板教學中的挑戰與應對
儘管TPCK框架在數位教學中具有明顯的優勢,但實際應用中仍存在一些挑戰,包括教師的數位素養、學生的數位能力差異,以及學校設備與資源的限制(Koehler & Mishra, 2009)。為此,教師可透過專業發展與培訓來提升自身的數位教學能力,並設計分層次的學習活動,以支持不同程度的學生。
五、結論
數位賦能的教育新篇章,正隨著科技的進步而不斷展開。在TPCK框架的指導下,教師可以將科技、教學法和學科知識有機結合,利用平板教學創造更加豐富和互動的學習體驗。儘管在實施過程中面臨挑戰,但隨著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和教育資源的優化,未來的數位教育將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學習機會,推動教育的發展與革新(Mishra & Koehler, 2006; Koehler, Mishra, & Cain, 2013)。
參考資料
教育部 (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自然科學領域。臺北:教育部。
https://www.k12ea.gov.tw/files/class_schema/%E8%AA%B2%E7%B6%B1/17- %E8%87%AA%E7%84%B6%E7%A7%91%E5%AD%B8/17-1/%E5%8D%81%E4%BA%8C%E5%B9%B4%E5%9C%8B%E6%B0%91%E5%9F%BA%E6%9C%AC%E6%95%99%E8%82%B2%E8%AA%B2%E7%A8%8B%E7%B6%B1%E8%A6%81%E5%9C%8B%E6%B0%91%E4%B8%AD%E5%B0%8F%E5%AD%B8%E6%9A%A8%E6%99%AE%E9%80%9A%E5%9E%8B%E9%AB%98%E7%B4%9A%E4%B8%AD%E7%AD%89%E5%AD%B8%E6%A0%A1%E2%94%80%E8%87%AA%E7%84%B6%E7%A7%91%E5%AD%B8%E9%A0%98%E5%9F%9F.pdf
Chang, C. Y., & Hwang, G. J. (2019). Trends in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in the mobile era: a systematic review of journal publications from 2007 to 201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Learning and Organisation, 13(1), 68-90.
DOI: 10.1504/IJMLO.2019.096468
Koehler, M. J., & Mishra, P. (2009). What is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Contemporary Issues i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9(1), 60-70.
Koehler, M. J., Mishra, P., & Cain, W. (2013). What is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 Journal of Education, 193(3), 13-19.
Mishra, P., & Koehler, M. J. (2006).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 framework for teacher knowledg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8(6), 1017-1054.
Shulman, L. S. (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5(2), 4-14.
若需引用此文章內容,請使用下列APA 7格式:
魏俊陽(2025年3月28日)。運用TPCK框架於國小五年級自然科〈星星的世界〉單元之平板教學應用。教育新知國際串聯。https://www.gel-net.com/post/20250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