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 特輯Ⅰ 序言
- 紀馥安

- 4月30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圖1
NPDL為引導教育創新與轉型的實踐架構,聚焦學生主體性與全球素養的培育

註:取自NPDL: TAIWAN(2025)。About Us。
當全球教育正掀起一波追求深度轉型與創新的浪潮,NPDL(New Pedagogies for Deep Learning,深度學習教學新創)作為一個引領教育變革的重要行動架構,也逐漸受到重視。NPDL回應當代社會對人才培育的需求,主張學習應回歸學生的主體性與能動性,並以「品格、溝通、協作、批判思考、創造力、公民素養」六項全球核心素養(6Cs)為目標。為了實現這些素養,NPDL提出「學習環境、學習夥伴關係、教學實踐、數位利用」四大實踐要素,協助教師設計與真實世界緊密連結且富有意義的學習歷程。然而,再好的理念,唯有落實於具體實踐中,方能展現其真正價值。自2019年臺灣實施108課綱以來,素養導向教學逐漸成為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核心關注。隨著NPDL所發展的學習進程(Learning Progression)等實務工具引進校園,教師開始探索其在課綱實踐中的應用潛力,期盼藉此深化素養教育的實質內涵。自2025年起,隨著臺灣NPDL進入深耕階段,EDL(Enabling Deep Learning)逐漸成為臺灣在地實踐深度學習理念的重要標識。因此,本期特輯將焦點放在臺灣的在地實踐,探討NPDL在各校推動過程中的導入經驗、實踐歷程與深刻反思。我們看見,臺灣許多教育者正積極將NPDL的理念轉化為具體行動——無論是課程設計的創新、教師社群的共學協作,或是整體校園文化的轉變,其共同目標都是為學生打造一個能夠深度學習、主動參與並健康成長的環境。
本期「教育新知國際串聯」以「NPDL實踐的力量:學校變革中的故事與啟示」為主題,收錄三篇來自第一線的實踐分享:第一篇文章介紹國立花蓮高中導入NPDL的歷程。從建立教師夥伴關係起步,核心教師克服初期的不安與質疑,逐步投入教學創新。他們以6C素養評量工具作為切入點,透過試點課程展現學生學習投入的提升。透過持續的共備與實作,教師社群慢慢將NPDL內化為共同的教學語言,也推動了與國際的交流與視野拓展。文章形容這些積極行動的教師如同「英雄」,是在地推動深度學習的關鍵力量。第二篇文章聚焦臺北市立大同高中的系統性導入經驗。在校長帶領下,學校克服了教師對新理念的陌生感,透過建立教師社群、購置資源、定期進行6C與4E課程設計的研討,逐步深化教學實踐。教師們透過共學與國內外的交流,將 NPDL應用於如國文跨文本閱讀、化學探究實作等課程中,實質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並獲得多項肯定。學校也將6C納入課程計畫與學生發展圖像,逐步建立屬於榕城的深度學習文化。第三篇文章介紹新北市立永平高中教師社群的轉型歷程。原本從事國際教育探索的社群,在主任引導下轉向NPDL深度學習實踐。教師們透過讀書會進修、課程設計、前後測與校準等方式,將6C融入日常教學。多位教師分享在社群中的目標設定與協作歷程,並透過課程創新(如「綠色生活地圖」)與學生回饋,見證學生在協作面向的明顯成長。這段歷程不僅展現了教師對教育的熱忱,也體現了NPDL在促進師生共學上的實質效益。
這些第一線的實踐故事,不僅呈現NPDL與EDL在臺灣多元而真實的樣貌,也展現了各校如何根據自身脈絡進行轉化與創新,並持續不懈地努力,為學生帶來更真實、有感的學習經驗。期待這一期特輯,能為關心教育創新、致力於推動深度學習的讀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與啟發。
本期主編 紀馥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