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深度學習的校園實踐:臺北市立大同高中的NPDL探索與成長

已更新:5月29日


一、故事的起點:播下種子的時刻

臺北市立大同高級中學坐落於臺北市中心,創立於民國24年,歷經多次學制變革,現為高中部48個班、國中部21個班的大型學校。學校種植200多棵榕樹,學生自許為「榕城之子」,師生享有寬闊綠意、安全寧靜的學習環境。111學年度柯明樹校長到任後,注意到師長們對於十二年國教課綱(108課綱)所制定的學生5C核心能力(文化理解、創意、批判思考、溝通、合作)與深度學習教學新創(New Pedagogies for Deep Learning, NPDL)架構中的6C全球素養(創造力Creativity、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協作Collaboration、公民素養Citizenship、品格Character)高度契合,進而決定引進NPDL深度學習(Fullan et al, 2018)。


然而NPDL架構對校內師長實為全新領域,不僅在素養課程設計上缺乏深度學習工具應用經驗,更難以評估學生是否進行有效的深度學習。為了讓學校師長們瞭解NPDL深度學習對於課程潛在的益處及學生學習進程的意涵,柯校長邀請越南丁善理紀念學校邱淑娟教育總監及臺北市立內湖高中許靜喆老師入校為師長們進行深度學習初探,並於2022年正式加入NPDL組織成為臺北市校群學校的一員。

 

二、萌芽階段:從嘗試到逐步建立

學校的研究發展處主導成立校內深度學習教師社群,藉由教育部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經費挹注,購置「深度學習:參與世界改變世界」(陳佩英等a,2022)及「潛進深度學習:實用工具書」(陳佩英等b,2022),每月定期聚會進行融合6C及4E之課程設計,期許透過夥伴關係的力量,營造支持NPDL的校園文化。社群教師積極參加校群讀書會、教師培力工作坊、課程成果發表會、國際研討會以及國際交流活動。


111學年度柯校長與校群聯盟前往澳洲雪梨參訪AISNSW及深度學習夥伴學校;同年李珮寧老師與國立臺南一中師長們一同前往澳洲進行NPDL課程交流及了解教學改革情形,並於返國後於社群分享見學,作為學校與國際接軌的媒介。112學年度邀請國中部教師加入教師社群,透過參加培力工作坊的教學實施活動,學習如何運用評量工具與指標檢核學生學習成效。同年11月柯校長帶領5位社群教師參加2023年「再現深度學習 Re-energizing Deeper Learning」國際研討會,會議中國際講者分享深度學習教學活動的策略與經驗,並於小組活動共同探究創新教學模式實踐應用。113學年度陳瑞宜主任參加「2024臺灣深度學習團隊赴加拿大國際交流」,在參訪過程中瞭解渥太華OCSB的深度學習課程設計信念與執行、AI科技融入教學、心理健康教育及校園深度學習情境營造等面向;2025年4月將由蕭琬莉老師參加「2025臺灣深度學習團隊赴美國國際交流」,相信能在返校後發展課程教學設計、推動教師專業成長及規劃學生學習活動,並對校本特色課程改革帶來深刻啟發。

 

三、成長階段:在實踐中不斷反思與調整

學校NPDL教師專業社群夥伴以4E課程設計面向滾動優化課程,分析6C學習進程,施測了解學生學習成效,進而將深度學習教學經驗投稿參加臺北市中小學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競賽,並在中學組專業創新經驗分享類並榮獲佳績。113學年度國文科楊浩偉老師以「看得見的國文課--跨文本閱讀教學分析」榮獲特優,該課程透過「影像文本」與「書面文本」的對話交鋒,開拓「文本閱讀」和「符號運用」的跨域視野。楊老師透過NPDL架構,擇定「協作」素養中「具備人際關係及與團體合作的技能」和「批判思考」素養的「能生成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兩個向度,做為貫通課程設計、實施及檢核學生學習進程的主要規準,並將寶貴的教學經驗於NPDL臺北校群線上工作坊分享與推廣。同時,化學科蕭琬莉老師以「自然科探究與實作融入深度學習—跨科實驗課的教學模組設計」榮獲優選。此課程設計為「酸鹼氣體噴泉」和「DNA粗萃取」的跨科實驗模組,並進行NPDL學生學習進程前、後測。教學活動穿插數位利用學習任務,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並內化探究實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協作、批判思考和創造力等素養能力。


另外,由教務處主導之課程發展委員會議,將6C全球素養定位為本校學生能力指標,各學科師長著手修訂校訂必修、多元選修及深廣課程所對應的課程規劃表,正式於113學年度確認課程計畫書的學生圖像。為了讓校內更多師長理解課程轉化與發展,113學年度寒假教師知能研習邀請臺北市數位實中黃翊軒秘書分享「NPDL敲敲門:與AI一起設計深度好課」。40多位師長在工作坊中結合AI數位利用工具,將NPDL深度學習創新教學法融入校訂課程設計及課程校準,漸漸埋下教學理念改變的種子。

 

四、展望未來:持續探索,不斷精進

臺北市立大同高中藉由處處可見的深度學習精神與意念,將6C全球素養深植學生腦海中,譬如校史室外牆設計6C專屬圖像及各樓層設置多功能學習空間,潛移默化學生合作學習能力;校園各處展示學生動靜態作品成果,活化學生創新能力;積極營造友善校園,重視學生品格素養及情緒教育。透過深度學習的校園實踐,持續深化教師社群優質夥伴關係,建立深度學習課程創新發展架構,在「培育未來領袖、社會菁英」的學校發展願景下,培育擁有「人文與藝術涵養、科學與數位能力、社會關懷與全球視野」的榕城之子。


圖1

再現深度學習 Re-energizing Deeper Learning國際研討會 充滿活力的教師專業社群

ree

註:作者自行拍攝


圖2

深度學習教師社群 定期聚會進行融合6C及4E之課程設計

ree

註:作者自行拍攝


圖3

臺北市中小學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徵件 中學組專業創新經驗分享類榮獲佳績

ree

註:作者自行拍攝

 

圖4

寒假教師知能研習 深度學習創新教學法進行課程校準

ree

註:作者自行拍攝


圖5

NPDL臺北校群增能工作坊 專業創新經驗分享

ree

註:作者自行拍攝


圖6

深度學習精神與意念 6C全球素養結合SDGs專屬圖像

ree

註:作者自行拍攝


參考資料


Fullan, M., Quinn, J., & Mceachen, J. (2018). Deep Learning - Engage the World, Change the World. CORWIN.



蕭琬莉(2024)。〈自然科探究與實作融入深度學習—跨科實驗課的教學模組設計〉教案。臺北市第 25 屆中小學及幼兒園 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

楊浩偉(2024)。〈看得見的國文課—跨文本閱讀教學分析〉教案。臺北市第 25 屆中小學及幼兒園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



陳佩英總編譯a(2022)。深度學習:參與世界改變世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https://eshop.ntnu.edu.tw/node/636



陳佩英總編譯b(2022)。潛進深度學習:實用工具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https://eshop.ntnu.edu.tw/product/%e6%bd%9b%e9%80%b2%e6%b7%b1%e5%ba%a6%e5%ad%b8%e7%bf%92%ef%bc%9a%e5%af%a6%e7%94%a8%e5%b7%a5%e5%85%b7%e6%9b%b8

臺北市立大同高中(2022)。臺北市立大同高中111學年度普通型課程計畫書


 


若需引用此文章內容,請使用下列APA 7格式:

柯明樹、陳瑞宜(2025年4月30日)。深度學習的校園實踐:臺北市立大同高中的NPDL探索與成長。教育新知國際串聯。https://www.gel-net.com/post/202504-02

其他活動

CONTACT US

免費加入訂閱,獲得最新消息!

​教育新知國際串聯 工作團隊

已完成訂閱,敬請期待最新消息!

A709(標準型).png
1674006292412.jpg
1672818746400.png
學者點 金1_edited.jpg
投影片1_edited.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