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5.05 第二期 序言

圖1

教育無國界體現了開放對話、跨域合作與知識共享的核心教育理念

ree

Note. OpenAI. (2025). ChatGPT (May 23 version)( https://chatgpt.com/).


在這個資訊流動快速、議題交織多元的時代,教育的視野不應侷限於一地,而應放眼全球。各國的教育制度與實踐反映其社會價值與文化特質,也為他國提供了省思與啟發的契機。「教育無國界」不只是口號,而是一種態度——倡導開放對話、跨界學習與智慧共享。它促使教育工作者與決策者跳脫本位思維,從國際視角尋找解方,同時肯定本土經驗在全球對話中的價值。透過交流,我們看見理念的多元、實踐的彈性,以及不同體制下的創新可能。這並非複製他國經驗,而是激發反思,尋求最契合本地需求的轉化路徑。當全球共同面對教育挑戰,教育更應成為連結彼此、凝聚共識的橋梁,開展更具包容性與前瞻性的未來。


本期「教育新知國際串聯」以「教育無國界:探索全球教育的精彩」為主題,收錄四篇文章,第一篇文章介紹由澳洲教育研究委員會與UNESCO亞太國際理解教育中心共同研發的《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Monitoring Toolkit》(Toolkit),旨在減少全球公民教育理念與實踐之間的差距,文章指出臺灣雖已有國際教育的基礎,但仍面臨專案式推動、學習淺層化等挑戰,而Toolkit的三大架構,如全球公民教育探究循環與三向度學習架構等,能協助臺灣的國際教育從專案推動邁向系統轉化,並建議可從教師專業發展、課程設計與評量、以及系統支持三個面向著手,促進國際教育的系統化與深耕發展。第二篇文章介紹OECD《課程彈性與自主性》報告,指出課程彈性與自主性是課程革新的核心,報告闡述課程彈性的五大面向、五種本質與三種程度,並強調課程決定的自主性是實施彈性的前提,而文章進一步探討課程自主性的意涵,以及實踐中所面臨的張力與困境,例如臺灣在推動108課綱自主學習時所遭遇的挑戰,並透過國際經驗(如愛爾蘭的《初級循環框架》),強調教師專業支持的重要性,結論呼籲從教師經驗出發,強化專業能動性與學生學習能動性,以落實素養導向教育。第三篇文章介紹高等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全球趨勢,聚焦美國教學卓越中心(CTL)、英國Fellowship教師職能認證制度及臺灣臺師大EMI教學資源中心(RCEMI)三大案例。美國CTL提供全面教學支持與社群建構;英國認證制度以UKPSF為本,推動標準化專業認證;臺灣RCEMI則因應雙語政策,建構系統化EMI教學支持網絡,涵蓋教師支持、課程品保、資源共享與諮詢輔導,這些多元的實踐模式皆致力於提升教學品質,並指出透過建立支持性的制度與文化,串聯社群與國際資源,也促進了教師的持續成長。第四篇文章介紹馬來西亞在多元文化社會中實踐教育公平的政策、制度與師資培育,說明儘管《馬來西亞教育藍圖2013–2025》設定了「公平」與「融合」目標,但實際推動中面臨資源分配不均、語言隔閡等困境,而學校制度方面,「願景學校」雖試圖整合不同語言學校,但因行政獨立、師資文化敏感性不足等問題,融合成效有限,至於師資培育則因長期忽略本土文化,導致教師缺乏處理族群差異能力,最後強調實現教育公平需超越政策宣示,實踐於資源分配、課程整合及教師專業發展之中,才能達成真正的共融教育。


本期從全球公民素養的培育到教師專業能動性的強化,從制度支持的建構到文化融合的挑戰,四篇文章共同勾勒出全球教育發展的多元樣貌與關鍵議題。這些國際經驗不僅提供寶貴借鏡,也提醒我們在地實踐的必要性與複雜性。教育無國界,但各國及地區的教育推動必須回應其獨特脈絡。期盼本期文章能引發更多關注與討論,持續推動臺灣教育與國際接軌,同時厚植在地實力,邁向具備全球視野的教育未來。

本期主編 紀馥安

其他活動

CONTACT US

免費加入訂閱,獲得最新消息!

​教育新知國際串聯 工作團隊

已完成訂閱,敬請期待最新消息!

A709(標準型).png
1674006292412.jpg
1672818746400.png
學者點 金1_edited.jpg
投影片1_edited.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