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5.07 第三期 序言

已更新:8月1日

圖1

課程不再是編排內容與進度而是回應變遷與需求的實踐

ree

Note. OpenAI. (2025). ChatGPT (July 20 versin)( https://chatgpt.com/).


在教育快速變遷與科技蓬勃發展的當代,課程設計正面臨重新思考與轉化的挑戰。面對素養導向、跨域整合與真實情境的需求,課程不再只是內容與進度的編排,而是一場持續回應社會變遷與學生需求的實踐歷程。從教學模式的調整、學科知識的重構,到數位科技的應用與倫理關懷的融入,課程設計逐漸展現出更具開放性與前瞻性的樣貌。教育工作者須在變動中尋找定位,發展靈活且具意義的教學行動,協助學生理解自我、連結他人,並回應所處的世界。


本期「教育新知國際串聯」以「課程發展新思維:與時俱進的教育設計」為主題,收錄四篇文章,第一篇文章聚焦於介紹與比較三種探究取向教學模式:芬蘭現象為本學習、問題導向學習與專案導向學習。文章指出,三者均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提供開放性議題促進探索,注重合作學習與歷程導向,並重視多元評量。同時,也比較三者在學習性質、學習內涵、問題結構與學習結果等方面的差異。最後說明,三種模式各具教育功能與適用情境,教師應依據教學目標加以選擇,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多元素養。接著,第二篇文章指出,當代課程設計已難以依循傳統的預設目標模式,而應從「開放」與「未竟」的觀點出發,將課程視為在教學互動中,隨著情境與關係於行動與回應中不斷浮現的動態實踐歷程。為支撐此論點,文章引介「學科教學知識」(SDK)框架,特別強調其中具倫理關懷的「跨學科與後設知識」層次。最後提出課程設計不僅是策略的選擇,更是教師承擔倫理責任、重構意義的過程,須在專業知識與倫理之間靈活應對,以回應變動的教育現場。第三篇則闡述「後人類課程理論」如何提供一種超越人類中心的課程新想像。面對「人類世」的全球挑戰,該理論主張教育應正視「人-機-物-境」之間糾纏的關係,並認知非人存在(如演算法、多物種生命等)同樣具有影響知識建構的「能動性」。文章介紹其三大核心概念與四項設計原則,旨在將課堂轉化為探索自我與世界關係的實驗場,培養學生的地球責任感與共生倫理,以回應未來的複雜挑戰。最後,第四篇文章介紹愛沙尼亞的「2025AI 躍進」(AI Leap 2025)計畫,說明其如何在AI浪潮中,以「智慧學習、生生互動、公私協力」為核心,打造國家級智慧教育生態圈。愛沙尼亞政府與OpenAI合作導入ChatGPT Edu,透過問題導向學習,引導學生運用AI探索主題,實現個人化學習;同時針對資料隱私與倫理議題訂定明確規範,為各國提供從理念實踐到全系統整合的AI教育可行模式。


綜觀本期四篇文章,從教學模式的探索、課程理念的轉化、理論視野的拓展,到政策實踐的創新,呈現出課程設計在當代教育轉型中多元且豐富的樣貌。無論是深化探究導向學習的應用、重思課程中的倫理實踐、引入後人類觀點重新理解學習關係,或是回應AI浪潮所帶來的數位變革與治理挑戰,皆指出課程設計不再只是靜態的安排與技術選擇,而是一場關乎價值、關係與未來的教育實踐。這些論述與經驗,不僅拓展了我們對課程的想像,也提醒我們必須持續思辨與回應,在快速變動的社會中發展具意義且具回應力的教學行動。期盼這些觀點能成為教育現場的養分,激發更多創新思維與具時代意義的課程實踐。


本期主編 紀馥安


其他活動

CONTACT US

免費加入訂閱,獲得最新消息!

​教育新知國際串聯 工作團隊

已完成訂閱,敬請期待最新消息!

A709(標準型).png
1674006292412.jpg
1672818746400.png
學者點 金1_edited.jpg
投影片1_edited.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