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I浪潮下的教育再想像:記2025日本Google年會與廣尾學園參訪的反思與啟示

作者:陳佩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林怡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生


前言:站在未來的十字路口

2025年10月的東京,秋意正濃。當人工智慧的浪潮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席捲全球,教育這個承載人類未來的志業,正站在機會與挑戰並存的十字路口。身處變革中心的參與者,不得不帶著對未來的探問與期待,我們就是這群臺灣高中優質化數位前導學校的教育夥伴,踏上了前往「Google for Education Leader Series 2025」的旅程,並深入參訪了東京的教育創新典範——廣尾學園。


研討會活動以「引領AI時代(Leading in the AI era)」為核心,匯聚了亞太地區的教育領袖。我們看到的,不僅是AI工具的驚人潛力,也包含AI如何從根本上重塑教育的大願景、實踐路徑與核心價值。本文將從Google揭示的大願景、核心工具NotebookLM的實踐解構、日本教育前線的導入模型、廣尾學園的辦學智慧,乃至最終回歸臺灣本土的深刻反思,系統性地梳理這趟旅程帶來的啟示,期望為臺灣的教育革新之路,提供兼具策略高度與實踐溫度的參考座標。


第一部分:AI作為重塑教育的「根節點」

會議的開場,Google並未急於展示炫目的技術,而是拋出了一個極具哲學意味的定位:AI應成為解決教育核心問題的「根節點(root node)」。這個詞彙描繪了這個科技企業的企圖心,也就是AI不應只是嫁接在現有教育體系上的附加工具,而應是深植於根基,能夠從根本上優化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設施。其終極目標,是利用AI的強大能力,打破「標準化教學」的百年桎梏,真正實現因材施教的個人化學習,同時將教師與學生從繁瑣、重複性的操練中解放出來,讓學生能將寶貴的心力,專注於最具人性價值的創造、協作與深度思考。


一、核心理念:「為每位學習者配備專屬導師,為每位教師配備貼心助教」

Google提出的「為每位學習者配備專屬導師,為每位教師配備貼心助教」口號,其底藴植根於學習科學(Learning Science)與教育學(Pedagogy)的理論。正如現場學者分享「人工智慧與教育的未來」(如圖1所示),AI工具的開發,其首要考量的不是演算法的極致,而是它是否符合人類認知的規律,能否真正促進有效的學習。

圖1

學者分享「人工智慧與教育的未來」

ree

註:由臺灣教師參訪團隊成員拍攝


這意味著,AI的角色定位發生了根本轉變。它不再是冷冰冰、僅提供標準答案的資訊檢索工具,而已經變成懂得提問、引導反思、激發好奇的學習夥伴。Google引用了「無限挑戰(Infinite Game)」的概念來詮釋其教育哲學: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在有限的規則內(如考試分數)培養贏家,而是點燃每個孩子內心的火焰,賦予他們在無垠的知識世界中持續探索、終身學習的能力。亦即教育放棄「競爭」,走向「共創」,從「有限」的基礎,邁向「無限」的教育範示轉移。


二、技術核心:LLM 為AI模型注入教學的靈魂

數位科技大願景需要堅實的技術支撐。為此,Google專門開發了為教育場景量身打造的 Learning Language Model 技術,並已深度整合至其最新的Gemini 2.5模型中。

LearnLM的革命性在於,它在大型語言模型的訓練階段,大量融入了教學對話、課程設計、提問策略等教育學指令與屬性。這如同為一個博學的學者,聘請了一位深諳教育心理學的導師,使其從一個單純的「資訊提供者」,蛻變為一個善於引導的「教學啟發者」。

在現場的技術對比中,Google團隊比較內嵌LLM的Gemini 2.5 Pro,在與GPT-4o、Claude 3.7等頂尖模型,結論是Gemini表現突出,包含:

  1. 管理認知負荷:能將複雜概念拆解成易於吸收的模組。

  2. 激發主動學習:透過提問與互動,鼓勵學生親身參與。

  3. 強化後設認知: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與思考模式。

  4. 激發好奇心:連結學科知識與學生的既有興趣。

  5. 因應學習者差異:根據學生的反應,動態調整深淺的解釋與方式。


Google一位工程師坦言:「訓練AI成為一名有效的導師,遠比讓它解出世界上最難的數學題還要困難。」這句話深刻揭示科技企業所追求的,不單是技術的精湛,也涵蓋對人性化、有溫度的教學藝術的深刻理解與尊重。


第二部分:Google NotebookLM 的創新應用

如果說LLM是Google教育願景的大腦,那麼 NotebookLM 就是將其落地實踐的雙手。這款工具的設計理念是為i打造一個安全、可控、專注於深度探究的個人化學習環境。


其創新在於徹底解決了大型語言模型廣為詬病的「幻覺(hallucination)」問題。在NotebookLM中,所有的AI互動與內容生成,都嚴格基於使用者上傳的「來源(Source)」資料。這意味著AI的回應不再是天馬行空的猜測,而是對指定材料的深度分析、整理與再創造。這使得NotebookLM成為一個極其可靠的教學與研究夥伴,尤其適用於需要嚴謹引證的學術探究場景。


一、關鍵功能與教育場景的融合

        

在現場的實作體驗(如圖2)中,我們深刻感受到NotebookLM如何將抽象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教師與學生觸手可及的應用:

  • 與Google Classroom的無縫整合:這是打通教學流程的關鍵。教師可以將預先設定好來源資料(如課文、論文、歷史文件)的NotebookLM專案,直接作為一項「作業」發布。學生便能在教師設定的、可控的資訊範圍內,進行探究式學習。這既保證了教學框架的統一性,又給予了學生探索的自由。


圖2

NotebookLM實作體驗

ree

註:由臺灣教師參訪團隊成員拍攝


  • 多元化教材的即時生成

    • 心智圖:上傳一篇複雜的學術文章,AI能自動梳理脈絡,生成視覺化的結構圖,方便了課前預習與課後複習。

    • 報告與學習指南:一鍵生成文本摘要、常見問題(FAQ)、關鍵詞列表等,並能智慧判斷內容屬性,推薦最適合的呈現格式。

    • 音訊與影片解說:這項功能以將枯燥的文字資料轉化為生動的多媒體教材,甚至可以選擇「辯論」、「評論」、「訪談」等多種旁白風格,讓學習過程更具互動性與趣味性。

    • 單字卡與測驗:教師可依據課程內容,快速生成評量工具,減輕備課負擔。


  • 高度客製化的互動體驗

    • 聊天設定:使用者可自訂AI的回答風格(例如,要求使用更符合臺灣情境的語氣)、回覆的長短,或切換至「學習指南模式」。在後者模式下,AI不會直接給出答案,而是會用蘇格拉底式的提問,層層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真正實踐「啟發式教學」。

    • 強大的多語言支援:支援超過80種語言的交叉處理。例如,學生可以上傳一篇日文的原始文獻,要求AI生成一份英文的摘要與分析,這在跨文化學習與全球化教育的趨勢下,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第三部分:來自日本教育前線的聲音 — 三大城市的AI導入實踐模型

        

理論與工具的探討固然重要,但真正的挑戰在於實踐。本次會議中,來自日本三個地方城市的案例分享(如圖3),為我們展示了三種清晰、務實且可複製的AI導入模型,涵蓋了從個體教師到行政體系,再到整體文化塑造的不同層面。


圖3

三個地方城市分享案例

ree

註:由臺灣教師參訪團隊成員拍攝


一、宮崎市模式 — 賦能個體,點燃教師的創造力

  • 痛點:一位小學教師分享,他長期苦於教材準備的巨大壓力,尤其是在教授「圓面積公式推導」這類抽象數學概念時,傳統的圖文解說難以讓所有學生理解。

  • 實踐:老師嘗試使用Gemini,僅僅透過幾句簡單的文字描述——「請製作一個將圓形切割成無數個小扇形,再重新排列組合成一個近似長方形的動畫」——AI便在幾分鐘內生成了一段生動直觀的動畫影片。這個過去需要專業動畫師耗費數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唾手可得。他將這類AI生成的教材整合至Google協作平台,建立了一個豐富的線上學習入口網站,有效突破了學生的學習瓶頸。

  • 啟示:AI可降低高品質數位教材的創作門檻,也讓每位充滿教學熱情與創意的教師,無需具備高深的技術能力,皆可將腦海中的教學藍圖化為現實,因而能將更多精力專注於課程設計與師生互動本身。


二、名護市模式 — 數據驅動,由上而下的系統優化 

  • 痛點:作為沖繩縣的一個地方城市,名護市教育委員會面臨行政效率低落、學生設備管理缺乏有效數據支撐的困境。

  • 實踐

    • 行政革新:他們利用AI分析了全市學生的Chromebook損壞數據,從看似雜亂的報修紀錄中,精準地找出了導致損壞的幾個主要原因(如特定型號的設計缺陷、學生攜帶方式不當等),為後續的採購決策與管理策略改進,提供數據依據。

    • 領導先行:最關鍵的一步,是成功說服了教育長等高層決策者,親身體驗AI Pro for Education。當領導者們親眼看到AI如何自動生成冗長的會議記錄摘要、快速整理政策文件後,他們立刻感受到了AI的強大效益。這種「由上而下」的親身體驗,為全市的AI導入政策掃清障礙,並奠定發展的正當性基礎。

  • 啟示:系統性的變革,領導者的親身參與與認同是成功的關鍵。同時,將AI應用於解決具體的行政痛點,以數據驅動決策,能讓變革的價值被清晰地看見。


三、福島市模式 — 文化再造,跨越導入的六重障礙 

  • 痛點:福島市教育委員會意識到,AI的導入不僅是技術問題,更面臨著物理、認知、技能、心理、文化等多重無形的障礙。

  • 實踐

    • 行政與教學並進:他們一方面利用Gemini處理繁瑣的公文,並將海量的內部規範匯入NotebookLM,建立了一個24小時待命的內部「政策問答機器人」,有效減輕了承辦人員的諮詢負擔。另一方面,他們鼓勵教師使用Gemini為學生的反思日誌生成個人化的回饋評語,在不增加工作量的同時,實現了高效的差異化教學。

    • 文化營造的巧思:他們提出克服AI導入的「六大障礙層級」模型,並系統性地加以應對。更為巧妙的是,他們親切地將AI擬人化,稱之為「ジェミニさん (Gemini桑)」,這個稱呼瞬間拉近了使用者與AI之間的心理距離,將冰冷的技術轉化為一個可以信賴、共同學習的夥伴。這種細膩的文化與心態再建構工程,在全市範圍內有效建立起一種開放、互助的AI共學文化。

  • 啟示:成功的AI導入,是一場細膩入微的組織文化變革工程。這個過程需要的不僅是技術部署,更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與溫暖的溝通。


第四部分:廣尾學園的蛻變經驗 — 從危機到創新,教育的靈魂在於選擇

結束了Google的議程,我們參訪了廣尾學園。這所學校的傳奇故事,給了我們超越科技應用的深刻震撼。廣尾學園在2007年,還是一所瀕臨倒閉的傳統女子學校,但在短短十幾年間,成功轉型為東京最受歡迎、最具創新精神的頂尖名校之一。其成功經驗,為我們揭示了教育革新的真正核心。


         在與副校長金子暁先生交流中(如圖4),我們逐漸理解了其辦學的精髓。


圖4

副校長說明國際教育的發展情形

ree

註:由臺灣教師參訪團隊成員拍攝


一、核心理念:「自主、自律」與獨特的「壽司哲學」

廣尾學園的教育哲學,可以凝練為「自主、自律」。學校提供學生豐富的學習機會,包含從世界頂尖大學的線上說明會、與大型企業合作的實習計畫,到民間火箭與人造衛星的研發專案,比喻成一條流動的「迴轉壽司(kaiten-zushi)」輸送帶。學生便是食客。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志向與能力傾向(Capacity),自由地選擇想「品嚐」的「壽司」。


這套哲學的背後,是賦予學生極高的選擇權與自主權,並要求他們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學校的角色,是提供最優質、最多元的「食材」,而學生則需要學會判斷、選擇,並規劃自己的「學習菜單」。這從根本上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自我管理能力。


二、科技融合的智慧:「需求驅動」而非「政策驅動」

        

在科技應用上,廣尾學園展現了一種令人敬佩的務實與克制。


  • 早於政策的先行者:學校早在日本政府推動GIGA計畫(全國中小學生一人一機)之前,就已經全面推行一人一台Chromebook。其動機並非為了響應任何政策號召,而是源於教學現場的真實需求——為了更有效地實施探究式學習與專題研究。

  • 務實致用的「Less is More」:在參訪過程中,台灣參訪成員敏銳地觀察到,教室裡並沒有追求時髦的大尺寸智慧觸控螢幕,而是使用著傳統的投影機。成員甚至看到,在擁擠的東京地鐵上,廣尾學園的學生依然在使用最傳統的紙本單字卡背誦英文。這引發了我們深刻的反思:科技建設的目的,究竟是「為需要而建」,還是「為政策而建」? 廣尾學園的答案是工具永遠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夠用、實用,遠比先進、昂貴更重要。


三、創新課程:超越課本的真實世界挑戰

廣尾學園的課程設計,即是「將世界當作教室」。


  • 民間火箭與人造衛星計畫:學生團隊與真實的航太企業合作,從設計、製造到測試,親手打造屬於自己的人造衛星。儘管他們的首次發射挑戰,最終因技術問題未能將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但副校長在談及此事時,臉上洋溢的卻是驕傲。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所學到的專案管理、團隊協作、問題解決以及面對挫折的韌性,是任何課本都無法給予的寶貴財富。

  • 醫學深度體驗計畫:對醫學有興趣的學生,有機會穿上無菌衣,進入大學附屬醫院的手術室,現場觀摩一場真實的外科手術;他們還能在實驗室中,親手操作顯微鏡,觀察、分析真實的癌細胞切片。這種無可取代的沉浸式學習體驗,為學生的生涯探索提供了最真實的觸動。


廣尾學園的成功,最終歸結於一點:其數位化與所有的創新課程,並非孤立的策略,而是深度植根於其「自主、自律」的教育哲學土壤之中。科技,只是幫助他們實現教育理想的眾多工具之一。學習的本質、學生的思考力與能動性,始終被堅定地置於教育的核心。


第五部分:回望臺灣 — 綜合反思與前行的啟示

這趟日本之行,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臺灣教育在AI時代浪潮下的潛力與挑戰。結合成員對談與我們臺灣高優數位前導學校代表(如圖5)的集體反思,我們歸納出三大核心啟示:


一、確立清晰願景,由上而下創造一個「安全的實踐環境」

  • 領導力的關鍵作用:日本的成功案例反覆證明,成功的AI導入,始於高層管理者清晰的願景與果決的行動。教育領導者不能僅僅是政策的頒布者,更應是AI學習的先行者與實踐者。如同名護市的教育長,親身試用並感受AI的價值,才能由上而下地傳遞出「我們是認真支持創新」的強烈信號。


  • 對「務實文化」的反思:我們必須反思過去的科技導入模式。政策應從「政府配發給你,所以你必須用」的供給導向思維,徹底轉向「因為師生有真實的需求,所以我們創造條件來支持」的需求驅動模式。福島市的「六大障礙模型」提醒我們,應系統性地分析並拆解導入過程中所有潛在的物理與心理障礙,為第一線教師創造一個容許嘗試、不怕犯錯、鼓勵探索的「心理安全」環境。


圖5

臺灣高優數位前導學校各校代表

ree

註:由臺灣教師參訪團隊成員拍攝


二、賦能廣大教師,從解決真實「痛點」的實用工具著手

  • 自「實用」而非「理念」出發:與其高談闊論抽象的AI教育理念,不如提供能立即解決教師日常工作「痛點」的具體工具。例如,利用NotebookLM快速生成多媒體教材、高效批改學生的學習回饋、建立科組內的共享知識庫。當教師親身感受到AI作為「得力助教」的價值時,他們自然會產生內在的動機去探索更深度的教學應用。

  • 除重視「一體適用」,也應注重「差異化支持」:成員意識到,一位國文老師、物理老師和或美術老師,他們對AI的需求截然不同。未來的教師增能計畫,應放下「齊步走」模式,轉而深入各學科領域,發掘不同教師群體的真實需求,提供差異化的支持與培訓,讓AI真正成為每位教師專業發展的催化劑。


三、擁抱範示轉移,重新思考「評量」與「學習」的本質

  • 由「評分」走向「溝通」:日本專家提出的「廢除過度與升學掛鉤的評價」觀點,振聾發聵。AI時代的評量,其重點應是「溝通」而非「評分」。AI強大的數據記錄與分析能力,可幫助我們追蹤學生的完整學習歷程,看到他們思考的軌跡與概念的迷思,進而提供更即時、更豐富、更個人化的形成性回饋,真正促進學生的成長。

  • 回歸學習的「本質」:廣尾學園的案例給了參訪成員最深刻的警示,就是一所高成就的頂尖學校,並不過度依賴花俏的科技,而是始終回歸到「學習本身」,不疾不徐地培養學生的思考力、自主性與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科技的應用,必須也必然要服務於此一核心目標,否則便是捨本逐末。

  • 高度關注「教育公平」:在擁抱AI變革的同時,我們必須時刻將教育公平置於首位。政策的設計,應特別關注科技如何幫助學習進度落後、處於資源弱勢的學生,避免數位差距的鴻溝因AI的引入而進一步擴大。個人化學習的最終目標,應是透過賦能每一個體,最終實現「學生集體學習力的整體提升」。


結論:與AI共創,重塑教育的無限可能

AI時代的浪潮已然鋪天蓋地而來。今天,橫亙在我們面前的挑戰,不單是工具的匱乏,而是我們想像力的邊界、既有體制的慣性,以及付諸行動的決心。


這趟旅程歸來,我們心中縈繞不去的問題,已不再是「AI能為我做什麼?」,而是昇華為一個更具能動性的提問:「有哪些過去遙不可及的教育理想,如今,我能與AI攜手共同實現?


這是一條沒有標準答案的探索之路,需要政策制定者、學校管理者、第一線教師、技術開發者乃至每一位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協作與創造。唯有敞開胸懷,勇敢地踏出這一步,我們才能真正駕馭AI的力量,共同塑造一個更具人性化、個人化與創造力的學習未來。


若需引用此文章內容,請使用下列APA 7格式

陳佩英、林怡君(2025年11月4日)。AI浪潮下的教育再想像:記2025日本Google年會與廣尾學園參訪的反思與啟示。教育新知國際串聯。https://www.gel-net.com/post/ai浪潮下的教育再想像:記2025日本google年會與廣尾學園參訪的反思與啟示


其他活動

CONTACT US

免費加入訂閱,獲得最新消息!

​教育新知國際串聯 工作團隊

已完成訂閱,敬請期待最新消息!

A709(標準型).png
1674006292412.jpg
1672818746400.png
學者點 金1_edited.jpg
投影片1_edited.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