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課程彈性和自主性》報告對課程革新之啟示
- 林佳慧
- 5月29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7月31日
一、前言
全球教育面臨瞬息萬變的挑戰,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簡稱 OECD)推動的教育2030計畫,闡述學生福祉為中心的(再)課程設計(curriculum (re)design)。OECD從各國的教育數據和課程案例提出六個現行課程的挑戰,分別是如何橋接現今課程與未來需求間的差距、課程超載現象的因應、課程創新與教育公平的實現、課程實施的彈性與自主、價值觀融入課程,以及從生態系統觀點有效重構和實施課程(OECD, 2020)。為了探討這些問題,2020年起,OECD陸續發布一系列的報告,以回應全球教育關注的議題。其中2024年12月發布的《課程彈性與自主性》(Curriculum Flexibility and Autonomy)報告,對課程設計與實施提出的新的闡述(OECD, 2024)。本文據此說明之。
二、概述課程彈性與自主性
《課程彈性與自主性》揭示課程彈性與課程自主為一體兩面的關係,該文件的重要內容為:
(一)課程彈性:課程彈性是指學校與教師因應教育情境的變化與學生學習的需求,對課程進行適切的調整。課程彈性涵蓋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評量與學習時間等五個面向。其中,課程彈性的本質(nature of flexibility)具有選擇(choose/select)、調整(adapt)、增加(add)、刪減(remove/reduce),以及設計/共同設計(design/co-design)之五種形式。另外,課程彈性程度有三級,分別是低彈性:具高度規範,學校或教師無法調整課程;中彈性:有固定的課程目標,但教學法可多元調整;高彈性:課程實踐方面可因地制宜調整。然而,課程彈性實施之重要關鍵乃在於學校和教師對課程內容是否具備自主性(Newton & da Costa, 2016)。換言之,課程決定的自主性為實施課程彈性的核心前提,其兩者關係如圖1。
圖1
課程彈性面向、性質與程度

Note. From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Education 2030 (Position paper), by OECD, 2018, OECD Publishing. Copyright 2018 by OECD.https://www.oecd.org/education/2030-project/about/documents/Education-2030-Position-Paper.pdf.
(二)課程自主性:是指具備課程決定權與責任的單位(如地方教育主管機關、學校或教師等),能主導教學與學習的規劃與安排。不僅如此,此概念亦可擴及至學生層面,特別在中學階段,學生開始能參與課程內容的選擇與規劃,展現其學習能動性(agency),這樣的參與有助於建立學生、教師、家長、與社區之多方共力(co-agency),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OECD, 2024)。
(三)課程彈性和自主實踐所面臨的張力和困境:教育政策往往在「中央控制」與「地方自主」之間擺盪,形成制度設計上的張力。此外,在實際執行層面,則常出現「政策意圖的自主」與「現場執行者所感知的自主」之間落差。以國內108課綱推動的「自主學習」為例,儘管課綱明訂國中小可於彈性學習課程實施學生自主學習,實際執行時仍面臨諸多挑戰。以國中階段為例,教師對「學生如何自主學?」與「教師應該教多少?」存有疑慮,甚至偏向觀望態度,其中,升學導向的高風險測驗與應試文化等結構因素,構成對課程彈性與教師自主創新之阻礙(林佳慧,2020)。
三、國際實踐課程彈性與自主性的經驗
OECD以「學習目標、學習內容、教學、評量方式與學習時間」等五個面向,詳列34國在實施課程彈性與自主性時所面臨的挑戰,並舉例說明各國的因應策略。以「教學」為例,愛爾蘭在2015年推動《初級循環框架》(Junior Cycle Framework)(National Council for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2015),其中一項課程發展原則為「選擇與彈性」(choice and flexibility),說明初級中等教育課程不但需具有廣度,能為學生提供多樣的學習經驗,也需具備彈性,以回應學生多元的學習需求。學生在三年的學習歷程需培養八大關鍵技能(如圖2),並透過學習任務與主題式課程呈現跨學科的「學習成果」,為未來做好準備。
由於此框架中的課程目標與傳統有極大差異,課程實施初期,政府積極投入教師的專業增能與教學支持,協助教師逐步調整教學方式,從過去依照教科書章節順序授課,轉為引導學生理解「學習意義」為優先,完成主題式的學習任務,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然而,儘管教師擁有高度的課程自主權,若缺乏教學策略、差異化教學與課程設計能力,或未能獲得政府足夠的專業支援,仍難以有效發揮課程彈性。
圖2
課程彈性面向、性質與程度

Note. From Framework for Junior Cycle 2015 (p. 11), b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2015,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Copyright 2015 by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https://ncca.ie/en/junior-cycle/framework-for-junior-cycle/.
四、結語
課程彈性與自主性為當代課程革新的重要核心,不僅回應多元學生需求與教育情境的變遷,也強化學習者的主體性與參與感。OECD透過跨國研究指出,課程彈性的實踐須建立在課程決定的自主性之上,並結合制度支持與教師專業發展。對我國而言,108課綱雖倡議課程彈性活力學生自主學習等(教育部,2021),但在實務推動上,教師仍面臨高風險考試與應試文化的壓力,使課程彈性與創新受限。未來課程推動應從教師現場經驗出發,提供專業支持與鬆動結構性限制,強化教師的專業能動性,發展課程潛力。同時,也需創造機會讓學生在展現學習的能動性,落實素養導向與以學習者為本的教育目標。
參考資料
林佳慧(2020)。十二年國教自主學習校訂課程之實踐。中等教育,71(3),67-80。https://doi.org/10.6249/SE.202009_71(3).0021
教育部(202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https://www.naer.edu.tw/upload/1/16/doc/288/(111%E5%AD%B8%E5%B9%B4%E5%BA%A6%E5%AF%A6%E6%96%BD)%E5%8D%81%E4%BA%8C%E5%B9%B4%E5%9C%8B%E6%95%99%E8%AA%B2%E7%A8%8B%E7%B6%B1%E8%A6%81%E7%B8%BD%E7%B6%B1.pdf
National Council for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2015). Framework for junior cycle.
Newton, P., & da Costa, J. (2016). School autonomy and 21st century learning: The Canadian contex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30(7), 1279–1292. https://doi.org/10.1108/IJEM-11-2015-0151
OECD. (2018).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Education 2030 (Position paper). OECD Publishing. https://www.oecd.org/education/2030-project/about/documents/Education-2030-Position-Paper.pdf
OECD. (2020). Curriculum (re)design: A series of thematic reports from the Education 2030 project. OECD Publishing. https://www.oecd.org/education/2030-project/contact/EDU-2020-Curriculum-Redesign-Brochure.pdf
OECD. (2024). Curriculum flexibility and autonomy: Promoting a thriv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OECD Publishing.
若需引用此文章內容,請使用下列APA 7格式:
林佳慧(2025年5月29日)。OECD《課程彈性和自主性》報告對課程革新之啟示。教育新知國際串聯。https://www.gel-net.com/post/2025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