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現象為本學習、問題導向學習、專案導向學習
- 陳玟樺
- 7月31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8月1日
一、前言
芬蘭於2014年發布新課綱,並於2016年八月正式上路。新課綱實施後,赫爾辛基地區學校開始推行現象為本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此一蘊含有跨領域思維,重視以「現象」為關注焦點,並強調知識與真實世界的連結的取徑,有助於發展學生在21世紀所需的能力(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2016),引起世界各國關注。
芬蘭現象為本學習、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專案導向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此三種探究取向教學(或學習取徑)之間有何異同?本文將介紹此三種教學模式之特色,以協助運用模式者更能確切掌握與發揮不同教學模式之特性。
圖1
芬蘭七年級學生進行現象為本學習主題「改變:流行服飾的50年歷史」研究

註:作者提供
二、三種探究取向教學模式之異同分析
芬蘭現象為本學習是一鼓勵師生理解或解決真實世界中現象或問題而採取的一種前沿教學取徑,處理的是對現象或問題有一較全面且多觀點串聯之學習經歷,且觸及學科之間聯繫和銜接的意義性(陳玟樺,2024)。問題導向學習是一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亦是一種課程的組織方法、一種教學策略,更是一種學習的過程(Barrows & Kelson, 1998),其在使學生主動透過執行研究、整合理論與實務,並應用知識與技能以發展可行的解題方案(Barrows, 2002;Savery, 2006)。至於專案導向學習,旨在使學生聚焦在一驅動問題中,此問題與真實生活經驗連結,學生透過與小組合作進行問題的探討、蒐集資料、分析及討論(Krajcik et. al., 1994),最後須能「建構一個具體文物」(Helle et., al, 2006),即有一最終的產品以展現所獲得之知能。簡言之,此三種探究取向教學模式立基於某些共同的理論基礎,如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情境學習及合作學習等,且均有別於過去一般單純講述式教學,也更重視培養學生具問題解決和自我導向學習能力。
圖2
芬蘭現象為本學習是一以學科為基礎、著重於針對真實世界現象進行不同觀點的探索性研究

註:作者提供
有關此三種探究取向教學模式之相近和相異特徵,茲以表1呈現如下:
表1
常見的三種探究取向教學模式

註:補充自陳玟樺(2024:152)
若以「學校可以使用手機嗎?」關懷為例,學習主體為高中生,從問題導向學習、專案導向學習、芬蘭現象為本學習三種模式設計來看其可能的探究問題、學習方向及評量重點,如表2所示:
表2
常見的三種探究取向教學模式:以「學校可以使用手機嗎?」關懷為例

三、結語
芬蘭現象為本學習、問題導向學習、專案導向學習此三種教學模式,均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提供較為開放性的問題或專題或現象以供學生進行探索、注重團隊合作學習、重視透過探索歷程來學習,以及重視多元評量等。然而,基於學習目的的不同,三種教學模式在學習性質、所運用的問題結構、學習內涵、學習結果及學習評量等,程度上仍有所差異。如在學習性質上,問題導向學習偏向問題解決,專案導向學習偏向專題式研究,至於現象為本學習則偏向對於現象的深入理解。
值得一提是,三種探究教學模式之間非彼此互斥,卻凸顯了不同教學模式本有其特別意圖彰顯的功能或作用,無一模式能全面地滿足所有教育情境或單一學習者。於此,一旦師生更能把握不同探究教學模式之個別旨趣與內涵、殊異間仍有其共同精神,並進一步根據教學目標來加以選擇與運用,將有機會使來自不同背景學生透過多元學習取徑獲得新時代下之多元素養能力。
參考資料
陳玟樺(2024)。意義取向的立體學習—芬蘭現象為本學習:政策、理論、轉化及實踐。高等教育。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2016). 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basic education 2014. Porvoon Kirjakeskus. https://www.oph.fi/en
Barrows, H. S., & Kelson, A. (1998). Problem-based learning: A total approach to education. SIU School of Medicine. https://reurl.cc/GNoVDd
Barrows, H. S. (2002). Is it truly possible to have such a thing as dPBL? Distance Education, 23(1), 119-122. https://doi.org/10.1080/01587910220124026
Savery, J. R. (2006). Overview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1(1), 9-20.
Krajcik, J. S., Blumenfeld, P. C., Marx, R. W., & Soloway, E. (1994). A collaborative model for helping middle grade science teachers learn project-based instruction.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4, 483-497. https://doi.org/10.1086/461779
Helle, L., Tynjälä, P., & Olkinuora, E. (2006).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postsecondary education—Theory, practice and rubber sling shots. Higher Education, 51, 287-314.
若需引用此文章內容,請使用下列APA 7格式:
陳玟樺(2025年7月31日)。芬蘭現象為本學習、問題導向學習、專案導向學習。教育新知與國際串聯。https://www.gel-net.com/post/2025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