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課程的開放與未竟:設計作為一種倫理實踐

已更新:8月1日

ㄧ、前言

在當代教育語境快速變動的脈絡中,「課程設計」愈來愈難以依賴線性邏輯與預設目標來支撐其正當性。面對學生差異與情境複雜性的提升,教師所需的不再是一套可預測、可執行的操作藍圖,而是一種能持續回應(response)與生成(emergent)意義的實作姿態。本文以「開放」與「未竟」作為切入課程設計的核心概念,嘗試捕捉當代教學現場中,那些尚未被既定目標框限、仍在關係與語境中生成的課程實踐。這些課程不是被預先設計完成的產品,而是浮現於行動與回應中的動態歷程,其形式與意義常常在教學進行之際才得以確定,並持續回應著在場者之間的關係、語言與脈絡變化(Doll, 1993;Edwards et al., 1998)。

 

二、以SDK理解課程設計的專業與倫理判斷

順著上述對課程設計生成性的理解,本文進一步引介學科教學知識(Subject Didactic Knowledge, SDK)作為支撐教師倫理判斷與專業實作的知識基礎。在課程設計逐漸被理解為一種在場回應與關係協商的倫理實踐之際,教師的角色也從政策執行者轉變為具有反思與詮釋能力的知識生成者。相較於傳統對「忠誠執行」的重視,當代課程思維更強調教師如何在變動現場中維持核心價值與教學一致性(Penuel et al., 2014)。在此脈絡下,源自德語教學傳統的SDK提供了一種兼具實踐操作與倫理反思的設計支撐框架。SDK不僅強調學科內容與學生脈絡的緊密結合,更關注教師如何在課堂中持續回應學生差異、調整教學策略,並展現教育判斷與責任意識(Hordern, 2018;Bayrhuber & Frederking, 2024)。在本文中,「倫理實踐」並非固定的專有名詞,而是指教師在課程設計中持續進行倫理反思與行動,在關係互動中做出價值判斷並負責任地採取行動;類似概念在英語文獻中常以ethical evaluation稱之,這個術語不僅是理論反思,也強調教師將之落實為具體行動的實踐過程。因此,本文將「倫理實踐」與前述「倫理判斷」視為彼此呼應的一體概念,指教師不僅做出判斷,更在實作中貫徹這些判斷。

 

根據Bayrhuber與Frederking(2024, pp. 250-254)的說明,SDK包含三個互補的知識層次:(1)個人經驗知識(experience-based individual knowledge),即來自教師自身教學經驗的實作智慧;(2)學科研究知識(research-based disciplinary knowledge),即具有普遍性、可驗證性的學科理論與研究成果;(3)跨學科與後設知識(transdisciplinary and meta-scientific knowledge),則關注課程內容與教育目標之間的價值取向與反思判斷,是最具倫理關懷的一層。在這三層知識架構中,本文特別聚焦於最具倫理取向的「跨學科與後設知識」,以說明其如何支撐課程設計中價值判斷與教育選擇的實踐意涵。此層知識協助教師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整合多元觀點與學生經驗,並在具體情境中做出專業且具價值導向的判斷。換言之,課程設計不再只是教學策略的安排,而是一種持續應對差異、重構意義的實踐過程。教師不再依循預設腳本,而是在與學生共處的教學關係中承擔教育選擇與倫理回應的責任,使課程得以保持開放,並在不確定中持續生成。

 

Bayrhuber與Frederking(2024)亦指出,在母語教育(first-language education)中,SDK三層次架構更能展現價值澄清與倫理評估的潛力。例如教學設計可引導學生反思語言與文化身分的關係、探討文本中的倫理衝突,並透過與學生經驗連結,促進對多元觀點與社會議題的批判理解。此類課程強調的不再是語法正確或語言結構的熟練,而是學生如何在教學互動中重新建構其文化位置與倫理立場。這樣的實踐形式,正是SDK所揭示的「跨學科與後設知識」層次所支撐的倫理實踐,也最能呼應本文所提出課程設計的開放性與未竟性。

 

三、結語

本文從「開放」與「未竟」的概念出發,指出課程設計不應再被視為對穩定目標的執行,而是應理解為一種嵌入關係、開展於不確定中的生成實踐。透過引介SDK的三層次架構,我們看見課程設計的專業判斷不僅關乎策略選擇,亦關乎價值反思與教育回應的倫理承擔。這樣的知識框架,讓我們得以重新思考課程設計的核心角色與價值定位。未來的課程設計研究與實踐,也許更需要一種能在專業知識與倫理責任之間靈活穿梭的姿態,以回應不斷變動的教育現場。

 

圖1

教師共同討論,進行課程設計

ree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圖2

教師展現小組共備的成果

ree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參考資料


Doll, W. E. (1993). 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 Teachers College Press.

Edwards, C., Gandini, L., & Forman, G. (1998). The hundred languages of children:The Reggio Emilia approach advanced reflections (2nd ed.). Ablex.


Hordern, J. (2018). Is Powerful Educational Knowledge Possible?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48, 787-802. https://doi.org/10.1080/0305764X.2018.1427218



Bayrhuber, H. & Frederking, V. (2024) Subject didactic knowledge (SDK). A heuristic model based on a theory of functional and personal facets of subject-matter education (SME) and its empirical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56(3), 246-265.



若需引用此文章內容,請使用下列APA 7格式:

洪郁婷(2025年7月31日)。課程的開放與未竟:設計作為一種倫理實踐。教育新知國際串聯。https://www.gel-net.com/post/202507-02

其他活動

CONTACT US

免費加入訂閱,獲得最新消息!

​教育新知國際串聯 工作團隊

已完成訂閱,敬請期待最新消息!

A709(標準型).png
1674006292412.jpg
1672818746400.png
學者點 金1_edited.jpg
投影片1_edited.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