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類課程理論-超越人類中心的課程新想像
- 張至慶

- 7月31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8月1日
圖1
人類/AI共生

註:under the Unsplash License
一、為何需要超越「人類中心」的課程理論?
當全球進入「人類世」(Anthropocene),氣候危機、物種滅絕、疫情循環與生成式人工智慧的集體衝擊下,教育不再只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而是正面臨整個地球層級生態與社會韌性的急迫考驗(Rosiek et al., 2024)。然而,傳統課程長久以來假定「理性且自主的人類個體」是唯一學習主體,忽視了物質環境、演算法系統與多物種生命在知識建構中的能動性(agency)。而本文將介紹的「後人類課程理論(Posthumanist Curriculum Theory,以下簡稱 PCT)」主張,唯有認知「人–機–物–境」的糾纏關係,重新定位教育主體,才能讓學生於高度不確定的未來實踐地球責任與共生倫理(Blaikie et al., 2020)。
二、何謂後人類課程?核心理論與概念
後人類課程的核心理論主要源於以下三位學者的理論觀點:
1. 組裝體(Assemblage)
Felix 與 Guattari(1987)以「組裝體」來說明社會現象的流動性與去中心化,一切行動者乃在具體情境中暫時組合、隨時可重新排列。放在課程當中,教室不再是空白容器,而是一張由桌椅動線、窗外光線、Wi-Fi 訊號、課堂對話、甚至校內時段鐘聲等多重元素交織的網絡;任何元素地位的微幅改動(如把桌椅改成環狀、開啟平板)都可能重新分配誰能說話、誰可操作工具,並改變知識產生與權力流向(Rosiek et al., 2024)。因此,後人類課程設計提倡「重新編排組裝體」:教師從線性講述者轉為網絡「節點管理員」,透過移動教室場域、調整數位平台權限或引入戶外場域,讓學生在動態聯繫中共同構築學習。
2. 「多於人類」的能動性(More-than-Human Agency)
Bennett(2010)的「活力物質」與新唯物論論述指出,非人存在,無論是校園裡的樹木、季節性流感病毒、推薦演算法等,皆能對教學施加影響而非被動的「背景」。在教育現場,COVID-19 病毒迫使全球課程移至線上、生成式 AI 再度改寫評量型態,皆說明非人行動者可主導學習生態。PCT 強調課程應正面承認並引導這些行動者:例如在生物課讓學生與空氣品質感測器「協同」記錄花粉濃度,再討論人類活動對敏感族群與授粉昆蟲的雙重影響;或在國文課與生成式AI共寫故事,再反思演算法偏差。透過此種「跨物種/跨技術合作」,學生得以意識自身在更廣大網絡中的責任與倫理位置。
3. 倫理-本體-知識統一觀(Ethico-Onto-Epistemology)
Barad(2007)以量子物理的「互滲作用」(intra-action)顛覆傳統二元論:本體論(ontology)、知識論(epistemology)與倫理(ethics)在每一次測量/行動中同步生成,無法切割。將此概念應用於課程設計上,意味著教材選擇、問題設定與評量方式本身就是價值實踐,而非中立中介。因此,後人類課程要在設計初期即揭露其「倫理-本體-知識」共構面向,鼓勵師生透過 diffractive reflection(差異化反思)檢視學習行動對社群與生態的影響,從而培養地球視野與共生實踐能力(Snaza & Weaver, 2015)。
三、後人類課程的四大設計原則(如圖二所示)
1. 物質‑話語交織:PCT 鼓勵同時操作語言、身體與器材。例如在河川單元中,學生攜帶水質感測器、紀錄儀器參與實地採樣,隨後以多媒體敘事呈現其「身體感‑數據‑故事」共構(Blaikie et al., 2020)。
2. 多物種敘事與生態感知:以在地物種為敘事核心:學生透過追蹤河鱒洄游、觀察紅樹林,撰寫「魚‑人‑塑膠」互動小說,培養跨物種共情與生態倫理(Copeland et al., 2023)。
3. 技術共學:課程視 AI 與 IoT (Internet of Things)為協作者而非工具。學生與大型語言模型共同生成研究方案,並反思演算法偏差對社會正義的衝擊(UNESCO, 2024)。課程同時保存「人‑機對話紀錄」作為形成性評量依據。
4. 差異‑關係評量:教師可運用影像日誌、感官地圖、差異化反思取代單一筆試,聚焦學生如何在關係網絡中定位自身行動,而非尋找唯一正確答案(Rosiek et al., 2024)。
圖2
後人類課程的四大設計原則

註:筆者自行繪製
四、結論與展望
本文透過簡介「後人類課程」提供日前教育者正視「人不再是宇宙中心」的事實。透過組裝體思維、多物種倫理與人機共學設計,課堂得以轉化為學生探索自我與世界關係的實驗場。後人類課程理念對教學實務的啟發在於:其一,教師專業發展需從「學科傳遞者」轉型為「組裝體設計者」,能分析並重構人–機–物–境的學習網絡;其二,評量應由「正確與否」轉向「差異—關係—責任」,以多元證據(如 AI 對話紀錄、感測資料、影像紀錄、diffractive 反思等)呈現學生如何在關係網絡中行動並承擔倫理;其三,課程改革/治理需以「學習生態系治理」取代單一課務管理,建立跨域合作、資料倫理與資源再配置的制度性支持(如微證書式教師培訓、開放的資料平台)。
參考資料
Barad, K. (2007). Meeting the universe halfway: Quantum physics and the entanglement of matter and meaning. Duk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215/9780822388128
Bennett, J. (2010). Vibrant matter: A political ecology of things. Vibrant Matter. Duke University Press.
Blaikie, F., Daigle, C., & Vasseur, L. (2020). New pathway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posthumanist approach. Canadian Commission for UNESCO.
Copeland, K., Zhang, S., Thomsen, B., Fennell, D., Lewis, D. G., Fennell, S., ... & Harte, M. (2023). Posthuman pedagogy: experiential education for an era of mutualism.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29(10), 1443-1459. https://doi.org/10.1080/13504622.2023.2227783
Gilman, S. L. (1989). Review of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by G. Deleuze, F. Guattari, & B. Massumi. Th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19(4), 657-659. https://doi.org/10.2307/203963
Rosiek, J. L., Adkins-Cartee, M., Donley, K., & Pratt, A. B. (2024). A Review of Posthumanist Education Research: Expanded Conceptions of Research Possi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48(1), 220-247. https://doi.org/10.3102/0091732X241265332
Snaza, N., & Weaver, J. A. (Eds.). (2015). Posthumanism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 35). Routledge.
UNESCO. (2024). AI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
若需引用此文章內容,請使用下列APA 7格式:
張至慶(2025年7月31日)。後人類課程理論-超越人類中心的課程新想像。教育新知國際串聯。https://www.gel-net.com/post/20250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