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5.09 第四期 序言

圖1

SEL已不僅是學習支持的工具,更是推動教育創新與永續發展的核心基石

ree

Note. OpenAI. (2025). ChatGPT (September 19 version)( https://chatgpt.com/).


在快速變遷與挑戰並存的時代,教育的任務已超越知識傳遞,更在於培養學生擁有幸福感與共好的能力。社會情緒學習(SEL)正回應了這一需求,它強調自我覺察、情緒調節、人際互動與負責任的決定,為學生全人發展奠定基石。透過SEL,學習者不僅能更清楚理解自己、以同理心建立連結,也能在多元與不確定的社會環境中展現韌性與適應力。這使教育不再只是面對考試的準備,而是邁向培育完整人格與推動永續社會的實踐歷程。

 

本期「教育新知國際串聯」以「建立幸福基石:SEL促進全人發展的關鍵」為主題,共收錄五篇文章。第一篇探討正念如何融入師生溝通,並連結至SEL的自我覺察核心能力,指出正念能幫助師生在互動中「停頓」,覺察自身情緒與行為選擇,避免衝動回應,從而減少衝突、促進理解,營造更健康的人際關係,文章同時結合國內外研究與教育實務案例,說明正念在校園中不僅能提升專注力與心理健康,也能增進正向的師生交流,支持彼此成長,讓雙方成為更好的自己。第二篇以OECD的TALIS 2024調查為背景,強調「一般教學知識」(GPK)在教師專業中的重要性,並結合SEL,提出三大實踐策略──迎接活動、互動策略與結構化收尾,文章指出GPK提供理論基礎,而SEL將其轉化為具體的課堂行動,幫助教師營造既有秩序又充滿關懷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自我覺察、人際互動與自主學習,進而支持教師專業發展與教育改革。第三篇介紹UNESCO於2024年發布的《將社會情緒學習主流化於教育系統:政策指引》,聚焦於「轉化型社會情緒學習」(TSEL)的內涵與實踐,文章指出TSEL不僅是情緒調節工具,更是一種推動教育改革與回應不平等的轉化力量,其核心在於關懷倫理與系統視角,透過建構包容、公正的學校文化與社會生態系統,能培養學生的自我覺察、同理心與公民參與,最終實現教育公平與永續發展。第四篇探討SEL與品德教育在臺灣教育政策與實務脈絡下的關係,指出兩者皆重視學生全人發展,但關注面向有所不同,文章分析國內外相關研究與方案,如社會情緒與品德發展(SECD)與品德和社會情感發展(CSED)的整合取徑,以及CharacterStrong的PurposeFull People的課程,說明如何在課程與學校文化中兼顧情緒技能與德行養成,認為若能以系統化方式結合SEL與品德教育,將有助於學生在情感調適、人際共融與價值實踐中實現共存共榮。第五篇特別介紹「主持場域並收穫關鍵對話的藝術」(AoH)的核心理念與教育應用,說明其如何透過「四重實踐」、圍圈、混序之道與豐收等方法,建構能激發集體智慧的對話場域,文章指出AoH不僅是一套方法論,更是一種參與式領導的思維模式,能幫助教育工作者在專業成長與學校領導中納入多元聲音,促進共同學習與實踐,同時也強調AoH在當代教育情境下,為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領導開啟了新的可能性。

 

本期文章從正念、GPK、TSEL到品德教育的整合,展現了SEL在學生全人發展與教育公平中的關鍵角色。特別收錄關於AoH的文章,則以參與式領導為核心,透過協作與集體智慧的實踐,呼應SEL所強調的人際互動與關係建構。整體而言,這些觀點凸顯,SEL已不僅是學習支持的工具,更是推動教育創新與永續發展的核心基石。期盼讀者能透過本期文章,不僅獲得理論與方法上的啟發,也能在實踐中展現具回應力與前瞻性的行動,讓SEL成為推動教育轉型的重要力量,並為學生奠定幸福的基石,促進全人發展。

 

本期主編 紀馥安

其他活動

CONTACT US

免費加入訂閱,獲得最新消息!

​教育新知國際串聯 工作團隊

已完成訂閱,敬請期待最新消息!

A709(標準型).png
1674006292412.jpg
1672818746400.png
學者點 金1_edited.jpg
投影片1_edited.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