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ESCO政策指南中的轉化型社會情緒學習:教育轉型的藍圖
- 紀馥安

- 9月30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已更新:10月7日
近年來,國際社會面臨種族歧視、仇恨言論與武裝衝突等挑戰,教育雖被視為實現永續和平的重要途徑,但效能仍有限。全球仍約有2.5億名兒童失學,在校生也常缺乏應對未來挑戰的核心知識與技能(UNESCO, 2024)。面對這種普遍性的教育困境,培養學生的內在素養成為關鍵解方。此凸顯社會情緒能力的重要性,其有助於調節情緒、人際互動與負責任的決定,並奠定學習潛能與回應快速變遷社會的基礎(UNESCO, 2024)。CASEL(2020)將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以下簡稱SEL)界定為以「學校─家庭─社區」夥伴關係為基礎的教育取向,旨在促進公平與卓越,此取向強調在互信氛圍中設計嚴謹且具意義的課程,並透過持續評估與反思優化學習經驗,SEL不僅能回應教育不平等,也能強化青年與成人的能動性,共同建構活力校園,推動安全與公正的社區發展。Jagers等人(2019)則進一步提出「轉化型社會情緒學習」(transformative SEL,以下簡稱TSEL)的概念,以凸顯其在緩解由全球種族歷史所累積的文化壓迫及其所造成的不平等中之潛在作用。
圖1
《將社會情緒學習主流化於教育系統:政策指引》封面

註:取自Mainstream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in education systems: Policy guide. By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2024, UNESCO (https://doi.org/10.54675/ORWD6913).
有鑑於此,本文介紹UNESCO於2024年發布的《將社會情緒學習主流化於教育系統:政策指引》,這份政策指引將SEL從個人技能提升至教育改革的層次,不僅提出系統性的政策藍圖,也倡導以關懷倫理為基礎的TSEL,旨在回應不平等的根源,並提供建構更公正、永續社會的教育實踐路徑。以下擷取該政策指引的重要內涵進行介紹(UNESCO, 2024):
一、 重新定義願景:從個人技能到促進社會正義的轉化力量
這份政策指引最具特色之處在於重新界定SEL的核心願景,不再僅將其視為個人情緒調節工具,而是提升為促進集體福祉的重要力量。其將SEL定義為一種歷程,透過多元能力的培養,使學習者能調節情緒、展開關懷、發展正向關係、作出負責任的決定,並在挑戰情境中適切回應。此歷程以「關懷倫理」為基礎,強調整合社會、情緒與關係層面,以提升幸福感、學業成就與全球公民意識,並推動社會變遷(UNESCO, 2024)。進一步而言,TSEL著重情緒的有效理解與表達,透過關係的建構與行為改變,展現同理心與關懷,並在不同情境中做出適切回應。同時,它強調發展包容性的自我認同、良好人際互動,以及個人與群體目標的實踐。此外,TSEL也聚焦於倫理決策、積極社群參與,以及更宏觀的社會願景,如建構包容、公正、健康、和平與永續的社會。
二、 實踐轉化的核心機制:在校園內打造TSEL的導航系統
改變學校文化的核心在於價值與規範的轉化,使全體成員持續感受到情緒幸福、社會支持、心理安全與正向互動。推動SEL轉化需將領導力納入整體設計,並由所有成員共同承擔。UNESCO(2024)指出集體領導是一種持續性的共同歷程,而非侷限於單一職位的責任,透過此過程,全校成員皆能參與其中,並在社會情緒學習的全校轉化中發揮角色與影響力。在此基礎上,系統觀點與集體領導進一步引出「關懷倫理」視角,強調培養善意、同理與良善習慣(UNESCO, 2024)。當關懷與系統視角結合,學校需檢視妨礙學生安全感的因素,如種族主義與性別歧視,並透過SEL計畫回應結構性問題。在此情境下,關懷超越人際層次,延伸至社會團結,並落實於積極因應種族、性別及環境議題的行動。此政策指引以齒輪隱喻呈現系統觀,說明領導力透過共享願景凝聚方向,藉由強化能力與資源促進個人貢獻,以改善關係催化正向互動,並最終透過維繫正向文化培育具關懷精神的學校社群(圖2)。
圖2
齒輪隱喻:SEL轉化學校文化的潛能

註:重製自Mainstream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in education systems: Policy guide. By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2024, UNESCO (https://doi.org/10.54675/ORWD6913)。
教師需具備契合課堂情境的社會情緒能力,而這些能力必須透過專門培訓與專業支持來建構。其中,以實證為基礎的專業發展被視為有效策略,有助於教師覺察並反思自身偏見與社會化習慣。此外,建構主義取向的教學方法(Schreiber & Valle, 2013)最能支持SEL,因其以學習者為核心。在此脈絡下,教學由創傷知情模式下的「孩子出了什麼問題」,轉向以復原力與優勢為基礎的提問,如「你擁有哪些長處,我們如何在此基礎上彼此支持?」。
目前已有多種教學策略可推動SEL的實施(UNESCO, 2024):
(一)專題導向學習:透過探索複雜問題,培養合作、溝通與解決能力。
(二)合作學習:透過小組協作達成目標,發展同理心與團隊合作。
(三)復原性實踐:以正向方式修復關係,培養同理心、溝通、衝突解決及環境關懷。
(四)服務學習:結合課業與社區服務,增進同理心與合作,並強化公民與環境參與。
有效評量系統需具備五項特徵(UNESCO, 2024):
(一)一致性:與課程、教學協調,並融入永續運作模式。
(二)平衡性:避免偏重單一目的或決策層級。
(三)全面性:透過多元程序蒐集與運用資訊。
(四)辯護性:提供高品質資訊以支撐重大決策。
(五)倫理性:以包容、公平與透明為原則,並考量弱勢群體的需求。
三、 建構無邊界的生態系統:打破校園圍牆的教育想像
SEL需置於社會生態系統的脈絡中理解,並在社會連結的情境裡被概念化。這意味著決策者與教育者應將社區空間視為情意經驗的重要場域,使個體能透過同儕互動及家庭跨世代交流持續學習。因此,UNESCO(2024)政策指引指出SEL應納入「終身學習」與「全域學習」的視角,此一觀點源自Bélanger(2016,引自UNESCO, 2024)。前者強調教育橫貫一生;後者則凸顯教育經驗跨越多樣社會文化場域,從學校到城市,透過共存與互動形成持續的學習連續體。若要藉由SEL促進教育轉型,需超越個別活動,並在對話主題與結構上帶來改變。此政策指引辨識出三個驅動因素:建立關懷社群、超越學校圍牆的視野及在地與全球的轉型(圖3)。
圖3
推動SEL轉型的驅動因素

註:重製自Mainstream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in education systems: Policy guide. By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2024, UNESCO (https://doi.org/10.54675/ORWD6913)。
四、結語
整體而言,SEL已從強調個人情緒調節,轉化為推動教育改革與回應不平等的重要力量。UNESCO(2024)倡議的TSEL凸顯關懷倫理與系統觀點,並強調其在支持幸福感、社會連結與永續發展中的作用。雖然SEL並非萬靈解方,但若與制度改革及在地脈絡結合,將能成為教育轉型的重要契機。呼應此國際趨勢,臺灣教育部於2025年啟動五年期社會情緒學習中長程計畫,提出在地研發、人才培力、校園文化、跨系統連結與國際推廣五大重點(教育部,2025),顯示臺灣正積極回應全球發展脈動,並致力於在地實踐與永續推進。
參考資料
教育部(2025年2月27日)。幸福教育、健康臺灣 幸福學校、師生共好 教育部頒布「社會情緒學習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CA99860C9634CFB0
Bélanger, P. (2016). Self-construction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Lifelong, lifewide and life-deep learning. Hamburg: UNESCO Institute for Lifelong Learning.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244440
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CASEL]. (2020). CASEL’S SEL framework: What are the core competence areas and where are they promoted? https://casel.org/casel-sel-framework-11-2020/
Jagers, R. J., Rivas-Drake, D., & Williams, B. (2019). Transformative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 Toward SEL in service of educational equity and excellenc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54(3), 162–184. https://doi.org/10.1080/00461520.2019.1623032
Schreiber, L. M., & Valle, B. E. (2013). Social constructivist teaching strategies in the small group classroom. Small Group Research, 44(4), 395-411. https://doi.org/10.1177/1046496413488422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2024). Mainstream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in education systems: Policy guide. UNESCO. https://doi.org/10.54675/ORWD6913
若需引用此文章內容,請使用下列APA 7格式:
紀馥安(2025年9月30日)。UNESCO政策指南中的轉化型社會情緒學習:教育轉型的藍圖。教育新知國際串聯。https://www.gel-net.com/post/202509-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