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學校的整體社經背景會如何影響學生學業成就 ─ 社會資本的觀點

「哪些因素將會影響學生在學校教育中獲得成功?」是每個社會亟需待解的問題。自上世紀60年代柯爾曼(J.S Coleman)完成著名的「柯爾曼報告書」頒布以來,「學校」與「家庭」已成為二元劃分的基本範疇。固然,學校教育的成功是一個相當模糊概念,但在本文中指涉學業成就的獲取,一般而言,學校被視為知識的傳遞場域,功績社會(Meritocracy)假設學生付出相應的努力將會獲取較高的學業成果,然而社會學衝突論的觀點則主張家庭資源的多寡將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這是由於家庭會提供經濟、文化資本等外溢資源,供給學子額外的學習優勢。從量化研究的角度,家庭資源可透過不同類型的指標來測量(如家庭收入、家中藏書量或是父母的教育、職業),這類指標可以泛稱「社會經濟地位」(英語:Socioeconomic status,縮寫作SES),而當一位學生的SES與其學業成就(具體的測驗分數)的相關係數越高,越代表教育促進階級流動的可能性將式微、弱化。


事實上探討SES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的研究已累積相當多的成果,其相關性也被視為一種衡量教育均等的指標。然而鮮少關注到的是,一個學習場域的平均SES也會對學生的學業成就產生另一種影響,此有別於單一家庭對於該子弟的個體範疇影響。舉例來說,以學校為單位,將該校每一位學生的SES指數進行平均計算,可以得到「學校層級的社經背景指數」(school-level SES),若該校學生普遍來自於高社經地位的家庭,則該校會獲得較高的平均社經指數,而該項指標對於學生個體的學業也存在影響(Ewijk & Sleegers, 2010),以下來分析產生影響的原因。


圖1

兩種型態的社經背景指數

註:研究者自行繪製


何以一間學校的成員若擁有相似的家庭背景,將會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其中一種解釋為Coleman(1988)的《社會資本創造人力資本》(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該文以社會資本的角度提供了一種解釋方法,其中探討網絡架構如何對群體產生一種規範(Norms),進而影響群體中的行動者之行為。Coleman所使用的概念為「社會網絡的封閉」(Closure of Social Network),其應用於學校情境,則衍伸為代間封閉(intergenerational closure)的概念,意旨在特定的社區情境下,個體的親代更容易與該個體的友人之親代產生連結,我們可以將這個網絡關係繪製為下圖。


圖2

代間封閉系統示意圖

Note. From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by Coleman, J. S. 1988

在上圖中,A為B的雙親,B與C為朋友,就讀同間學校,而D為C的雙親,在這種架構下,A教育B的行為會受到D對C的教養方式的影響,而D監督C的學習歷程時也會同時對B產生效果,Coleman用這種網絡概念解釋父母在教養孩子過程當中存在的社會資本,而這種網絡容易在學校場域中形成。套用Coleman的理論來看,一位家長對於其子弟的管教可能也會對其他同學產生效果,同時這名家長的教育態度也會受其他家長所影響,換言之在一個學校空間當中,學校層級的平均家庭社經背景所揭示的是一種社會網絡構築而生成的一種文化、情境與規範。


不難想像,如果一間學校的學生普遍來自於高社經背景的家庭,這種凝聚作用將會促使家庭成員更加重視教育的參與,而學生也更容易受到這種氛圍的影響,進而更加投入學習活動,同時,家長若普遍具有較高的教育背景或是不錯的職業水平,他們更有可能投入更多的教育資源貢獻予學校。因此,這種集體的效果有別於傳統從單一家庭的角度來探討社經背景對於子弟學習成效的影響,更甚者,在諸多國家或是跨國組織也將其視為一種衡量教育制度是否公平的指標(郭晏輔,2022)。舉例來說,利用國際評比的資料抽樣特性以及可進行跨國比較的優勢,這些大型資料庫也常被使用來分析school-level SES的效益,如Gustafsson等人(2018)採用了「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2011年的資料,分析了50個國家的教育系統,其中,作者應用school-level SES的效果量作為調節指標,探討其對於教育品質的影響,研究指出,教育體制較為完善的地區會實施具有補償(compensatory)特性的學校治理,以縮減學校內部個體層級社經指數對於學業成就的關聯性,基於研究發現,作者也指出school-level SES可以做為衡量教育機會公平性的標準,更為公平的教育系統往往也會連帶提高整體國家教育成就之水平。


 

參考資料


郭晏輔(2022)。探討學校層級的社經文化背景對學習成就之影響及其制度性成因。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22(2),1-46。 https://doi.org/10.53106/168020042022122202001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S95-S120. http://www.jstor.org/stable/2780243


 

Ewijk, R., & Sleegers, P. (2010). The effect of peer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A meta-analysis. Top Institute for Evidence Based Education

Research.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5(2), 134-150. https://doi.org/10.1016/j.edurev.2010.02.001

 

Gustafsson, J.-E., Nilsen, T., & Hansen, K. Y. (2018). School characteristics modera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student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in grade 8. Evidence from 50 countries in TIMSS 2011.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57, 16-30.

 


若需引用此文章內容,請使用下列APA 7格式:

郭晏輔(2023年9月5日)。學校的整體社經背景會如何影響學生學業成就 ─ 社會資本的觀點。教育新知國際串聯。https://www.gel-net.com/post/202309-01

其他活動

bottom of page